为了防止飞机坠落后被敌方获取,技术小组在靶机机腹安装了两块100克的■■■■★★,并设置了一个高度感应开关。若飞机失控■■★、下降到500米左右时,炸药会自动引爆。同时,为了延长飞行距离★★■◆■■,他们还设计了可以外挂的副油箱。
改装过程中◆■★■◆■,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◆■★。第一个难题是发动机的震动容易导致拍摄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◆◆■★。经过几天的研究★★★◆■,康同庆和技术员等人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■◆★:他们使用摩托车减震弹簧和橡胶垫,设计了一种缓冲支架◆■,固定住相机机身■■★■。接下来★◆★,他们选择了日本“理光CR-10★■◆■★”相机,但湿热的气候常常使相机舱盖的液压杆卡住。为此,技术兵李卫国对飞机的风门舵机进行了调整◆★■★,改装成了能够遥控开关镜头盖的装置。
就在这时◆★★,集团军参谋长来到昆明郊外的高炮团训练场◆◆■,视察该部队的防空训练。这位毕业于哈军工导弹专业的指挥员注意到,士兵们正在操作一款银灰色的Ⅱ型航模靶机进行训练。这些靶机由西北工业大学设计,南京一家工厂生产,翼展不到四米。盯着空中飞行的靶机,突然灵光一现■★:如果拆掉靶机腹部的放靶装置◆◆,装上照相机,是否可以让它执行侦察任务?
经过两个月的改装,靶机的性能发生了显著变化■■:机身长2◆★★◆◆.55米,翼展2■■◆.7米★◆■,起飞重量52公斤,搭载15匹马力的发动机,最大时速可达270公里。靶机采用火箭助推起飞■◆◆◆★◆,使用降落伞回收,飞行半径达15公里。
随着战斗的深入◆★◆■■,无人机侦察次数不断增加◆◆◆◆★。接下来的几天里,无人机对越军浅纵深区域进行了普查◆■■■◆,发现了19处屯兵点和7个隐蔽的炮位★◆■。12月2日■◆★◆■★,步兵■◆◆★“大功猛虎连◆◆■■■★”发起了对405高地的拔点作战。战前,连排干部根据无人机拍摄的阵地拼接图★■■,详细研究了敌方的火力点和路线。战斗中■◆★■,步兵按照图上标记的路线和火力点推进,最终歼敌155人★◆■,摧毁的工事位置与航拍图上的标注完全吻合。
1986年1月15日,138师阵地突然遭遇敌炮火袭击◆★■★。指挥部判断敌炮位置藏匿在黄泥坝的反斜面。无人机飞至250米高度进行侦察■★■★★■,拍摄的照片通过立体投影仪分析后,锁定了数门榴弹炮藏匿在岩洞中。1月28日■■◆■★★,炮兵根据这些情报调整了射击参数,实施了◆★“跨射■■★★◆”——炮弹越过山脊线垂直击入洞窟,成功清除威胁。
由于地面侦察兵的视线常常受到山体阻挡★◆★◆,敌方阵地和火力点的具体情况难以获取;而当时的侦察设备技术尚不成熟■★,性能不稳定,加之空中侦察受外交因素限制,导致情报收集异常困难■★。67军指挥部迫切需要了解敌方反斜面阵地、炮兵位置以及补给通道的详细情况,这成为了他们接防前的最紧急任务。
回到指挥部后,立即召集高炮团的技术骨干★■◆◆★,布置了改装任务★■◆■★:将现有的靶机改装成侦察机★◆◆◆★。为此■◆★★★,他批准了1.5万元的经费◆■★,并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改装。任务最终交给了高炮团的混编营负责,营内组建了一个专门的“无人机特别分队★■”。这支队伍的成员包括自动驾驶员高之生、遥测信号员王宝银、发动机维护员孙建壮★■■、机体结构员范玉喜、遥控操作员燕芳喜等,副营长康同庆担任队长,团侦察参谋王聿才负责外联工作。
1986年3月■★★◆★,第67集团军的轮战任务临近结束。突然■◆,上级命令对26公里外的者阴山纵深区域进行侦察■★,这大大超出了无人机15公里的设计航程。地面控制组立刻制定应急方案■★◆,将操控点前移到119高地★◆◆◆■★,增加副油箱延长航程。3月21日◆◆■★■■,无人机从119高地起飞,飞行至23公里时,信号突然中断,经过技术人员判断为电磁干扰。接力组长张进民立即切换至手动模式,凭借经验稳住了飞机航向◆■★◆◆◆。两分钟后,信号恢复,飞机成功抵达目标区域,完整拍摄了马黄坪地区的敌特工渗透通道。七天后◆■■◆◆★,边防部队根据航拍坐标设伏,成功俘获两名特工。此次超限飞行,不仅成为了应急侦察的突破,也为未来的战场侦察提供了重要经验。
1985年10月12日,无人机在蒙自飞行训练场进行首次试飞◆◆★★。火箭助推器点燃◆■■★,飞机迅速冲向云层◆◆★。地面操作员紧盯遥测信号★★◆■◆,直到飞机顺利伞降着陆。回收的照片显示出地面车辙印和士兵衣领上的纽扣,细节清晰可见,当场签字批准将其投入实战。
1985年3月■◆◆■,云南老山前线军的防区,官兵们在亚热带山地和丛林交织的地形中展开了紧张的战前训练◆◆■★★■。老山战区的山脉陡峭★◆,森林密布,云雾弥漫■★,给作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中越双方的阵地接壤很近,复杂的地形使得战斗形势异常复杂。越军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,修筑了大量的反斜面工事,依托山岭高地隐蔽火炮,还将部分火炮藏匿于天然溶洞内★★■,并在阵地周围布设了大量的诡雷和假目标■■■。
4月2日■◆★■◆,67集团军在归建前夕,无人机分队接受了特殊任务:航拍我方在蒙自和文山的驻训场景★★■◆◆,用于后方宣传★★★。为了避免泄密,飞机采取了“跳跃式■★◆■”航线凯发k8下载ipad,经过多个假目标区域◆■■★◆★,最终快速掠过真实拍摄点。胶卷冲印后,照片中官兵们构筑工事、运输物资的细节一清二楚,这些影
1986年1月下旬,167高地的拔点作战(代号■■◆“1.28”)进入准备阶段。无人机航拍显示高地反斜面有一处石洞入口,洞口堆放着泥土和弹药箱★■,成为了重点打击目标★◆★◆◆。在1月25日的补充侦察中,无人机发现了167高地东南侧有三处暗堡射孔◆■,直指167高地的侧翼。指挥部决定修改原定强攻计划■◆■★◆,改为利用拂晓的浓雾进行小分队突袭。突击队在战斗中成功避开了暗堡的火力点■◆★■★,以7人伤亡的代价完成任务,俘获了敌方班长,并缴获的阵地部署图与航拍的标注完全一致。
第一次任务定于11月15日,目标是侦察越军405号阵地的反斜面及黄罗桥的补给通道◆★★◆■。黎明时分,无人机从发射架升空,迅速隐入山间的晨雾之中,敌方未曾察觉。无人机在目标区自动拍摄◆■★■★◆,返回后,经过拼接和分析,拍摄出的照片清晰地展示了405阵地反斜面上16个小高地的防御结构,蛇形的交通壕与黄罗桥木桥相连■■◆★。三天后,依据航拍坐标,炮兵精确测算射击参数★■★,炮弹准确击中桥墩,引爆了桥上的弹药车,火光映红了整个山谷★★。无人机的首战取得了胜利,证明了其在战场上的巨大潜力。